啊啊啊,怎么莫名其名就在脑电波里开了个新坑。相比于在网上写东西,还是纸上的创作更让我开心。但为了我的网站,还是把数字化一下。
分析
机会成本: 选择一种社交方式意味着放弃其他社交方式。例如,选择微信聊天意味着放弃线下见面或参加活动的机会。
边际效用递减: 当我们进行越来越多的某种社交活动时,我们从中获得的收益会逐渐减少。例如,我们可能一开始很享受微信聊天,但随着聊天时间的增加,我们可能会感到厌倦。
需要权衡机会成本、边际效用递减,但这两者好难量化
三种常见策略:
- 微信聊天: 微信聊天具有低时间成本,但可能导致较低的社交收益,因为缺乏非语言交流和互动。
- 线下见面: 线下见面具有高时间成本,但可能带来更高的社交收益,因为可以进行更深入的交流和互动。
- 线下活动: 活动可以带来更高的网络效应,但也需要权衡时间成本和个人兴趣。
计算
效用函数: 假设每个人的效用函数可以表示为 u(x, y),其中 x 代表社交活动带来的收益,y 代表时间
收益函数: 假设社交活动带来的收益 x 可以表示为 x = f(a, b),其中 a 代表社交活动类型,b 代表参与满意度。
时间成本函数: 假设时间成本 y 可以表示为 y = g(c),其中 c 代表社交活动所需的时间。
社交效率: 社交效率可以定义为效用函数与时间成本函数的比值,即 E = u(x, y) / y。
效用函数: u(x, y) = x - ky,其中 k 是一个权重系数,代表个人对时间成本的敏感程度。
收益函数: f(a, b) = a * b^p,其中 a 代表社交活动类型的收益系数,b 代表参与满意度,p 代表网络效应系数。
时间成本函数: g(c) = c。
参与满意度/效益(b):
情感满足感:与朋友交流的愉悦程度。
信息获取:通过社交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。
关系维护:促进人际关系发展的程度。
b=w1×(情感满足感)+w2×(信息获取)+w3×(关系维护)
时间成本(c):
参与时间:实际花费在社交活动上的时间。
准备时间:为活动或交流所需的准备时间。
交通时间:前往线下活动或聚会的时间。
根据参与时间、准备时间和交通时间的平均值来计算总时间成本
- 微信聊天: a 较低,b 较低,c 较低。
- 线下见面: a 较高,b 未知,c 较高。
- 参加活动: a 较高,b 较高,c 较高。[有概率触发副本]
- special:
- 1.认识内在,需要事件才可了解。因此过程需包含大量现实中的交互
- 2.未计算金钱成本,因为根本无法量化统计
- 3.需考虑到这些策略有概率带来负面结果,达到某一阈值后联系彻底消失(如什么都不认识,就线下活动等等-->其低质量的社交,等于双方的效用函数为负!!!)
- 4.如遇到Love,花费的成本是无需统计的
Comments | NOTHING